我國的工農關係構建仍然面臨著城鄉發展和工農業發展失衡進一步加劇、二元社會經濟結構固化、相關涉農法律法規發展嚴重滯後等問題和挑戰
  文/張厚明
  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構建新型工農關係已經上升為新的歷史時期的國家發展戰略。
  但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城鄉發展嚴重失衡、差距日益拉大的現狀,對於當前我國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構建新型工農關係構成了嚴重挑戰。
  順應發展階段變化的特點,協調和均衡對農業和工業這兩大產業的投資比重,適當增加對農村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投入;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推進小城鎮建設,緩解城鄉就業矛盾,成為當前構建新型工農關係的重要抓手。
  三大歷史機遇
  政策機遇。當前,國家提出了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取向,並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和一致支持,可以說,目前我國以工補農的政策環境是無比優越的,這就為該項政策的執行和實施以及各項目標的實現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和可靠的保障。例如,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政策環境有了很大改善,國家圍繞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等問題,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措施,鼓勵農民工進城務工及實現農民工“市民化”,充分保障廣大農民工的各項權益,這些都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政策的實施提供了強大的政策保障,並奠定了扎實的政策基礎。
  綜合國力日漸增強,工業反哺農業已經具備條件。總體來看,當前我國的國民經濟體系已經建立起來,工業化進程已經總體處於中後期,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城鎮化有的已經處於中後期階段。按照國際上工業反哺農業轉折期的參照值來看,目前我國的大部分指標均已經超出,這些情況說明當前我國已經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條件。展望未來,我國經濟還將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這將為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工業反哺農業奠定堅實的基礎。
  我國正處於城鎮化加快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從城鎮化發展水平方面看,我國正處於不斷加快發展的階段。具體來看,預計未來我國要達到發達國家目前的80%的城鎮化率,至少需要30年時間,也就是說,我國還將迎來長達30年的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期。中國城鎮化的大步加速,將顯著改變當前我國城鎮化滯後於工業化的現狀,並給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構建新型工農關係,併進而解決“三農”問題帶來難得的歷史機遇。
  四大現實挑戰
  從當前來看,構建新型工農關係還面臨著現實的挑戰。
  城鄉發展差距進一步拉大,二元社會經濟結構呈現固化趨勢。
  近年來,我國城鄉的發展差距一直呈現不斷擴大態勢,突出表現為我國城鄉之間收入的絕對差距一直處於不斷擴大的趨勢之中。1978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之比是2.6:1,到了2013年這一比值增長為3.03:1。我國不斷拉大的城鄉差距直接導致城鄉發展的嚴重失衡,大量生產要素從農村流向城市,廣大農村在發展能力、發展機會等方面均嚴重落後於城市,最終導致了“農村越來越窮,城市越來越富”的極端分化局面。不合理的戶籍制度、不平等的社會福利制度和城鄉不同的產業結構等因素造成了我國獨有的二元社會經濟結構格局,且此種格局目前呈現進一步固化趨勢。
  工業和農業發展嚴重失衡,制約新型工農關係構建。
  長期以來,我國工業和農業發展呈現出嚴重失衡局面,農業和非農產業之間的勞動生產率差距還在持續擴大,這種現象若不及時加以改變,將阻礙我國城鄉一體化發展及新型工農關係的構建。長期以來,大量的農村生產要素集中向城市單向流動,導致農業和非農產業之間的勞動生產率差距不斷擴大,由此導致工農業發展失衡。有數據顯示,我國農業和非農產業兩者人均創造的GDP之比,1990年為1:3.9,2001年為1:5.2,2008年則擴大為1:5.3。當前,我國工業化進程已經整體處於中後期,新型工業化發展進程不斷提速,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信息化對工業化的助推作用日益明顯,工業的發展速度及工業內勞動生產率大幅提升,這就導致農業和非農產業之間的勞動生產率的差距進一步拉大,並將繼續加大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從而給城鄉一體化發展及新型工農關係構建帶來嚴重負面影響。
  受多種因素影響,我國農業發展面臨需求減弱和外部競爭壓力加大等挑戰。
  當前,受恩格爾定律的影響,我國農業發展中來自農產品需求拉動的作用持續減弱,而且這種需求的減弱在未來一段時間還會繼續強化,從而給我國農業的發展,乃至新型工農關係的構建帶來負面影響和衝擊。1978年,我國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繫數為57.5%,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繫數為67.7%,而到了2012年,我國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繫數為36.2%,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繫數為39.3%,前者下降了21.3%,後者下降了28.4%,兩者均呈現出大幅下降趨勢,而且這種下降趨勢未來還將持續,這必將給我國農業發展中的農產品需求拉動帶來衝擊。此外,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推進,本身屬於弱勢的農業受到外部的強大衝擊,國際資本大量進入國內農業市場,我國農業發展的外部競爭壓力不斷加大,使得我國的“三農”問題更加難以解決,從而也給我國的城鄉一體化發展及新型工農關係構建帶來挑戰。
  相關法律法規發展滯後,農業發展缺乏法律保護和支持。在農業發展較為成熟的發達國家,其農業的發展已經積累了許多好的經驗,這些國家對農業的保護通常上升到法律高度,它們在工業反哺農業等方面制定了完善的法律法規,基本覆蓋了農業的方方面面。例如,美國為支持和保護農業,就實施了不同的立法方式,即採取臨時立法和永久立法。我國在農業法律法規方面發展的滯後,對未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及新型工農關係的構建均帶來嚴重挑戰,需積極加以應對。
  五大主攻方向
  第一,協調對工業和農業的投資比重,適當增加對農村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投入。
  當前,要加大對農村基本建設,特別是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具體來看,一是要進一步完善政府財政資金投資的引導機制,以公共財政投資為主導,採取貼息、稅收優惠、補助、投資參股等各種政策措施,引導和鼓勵其他社會閑散資金等參與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來,以緩解農村建設資金的不足;二是積極鼓勵郵政儲蓄銀行、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參與到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來,針對經濟效益好的基礎設施項目,積極開展收費權質押貸款業務或項目收益權業務等,從而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做出貢獻。
  第二,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農村經濟發展。
  一是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的相關制度環境建設。儘快出台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定與農業產業組織相關的治理結構、稅負等規則,以降低交易成本,促進經濟合作。二是積極構建與農業產業化相關的價值鏈。重點發展和建設“農工商橫向產業一體化”,在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中加強與銀行、工商企業和公司等的聯繫,重點發展農工產業集群,提升市場適應能力和競爭力。三是鼓勵和引導農業生產中的合作與聯合。以生產組織來替代個體生產,發揮協調合作效益,規避風險的同時,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與合作共贏。
  第三,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推進小城鎮建設,緩解城鄉就業矛盾。
  大力發展鄉鎮企業,通過發展鄉鎮企業來承接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大量轉移。進一步深化和推進鄉鎮企業改革,鼓勵廣大鄉鎮企業積極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進一步明晰鄉鎮企業產權,支持鄉鎮企業做大做強,引導鄉鎮企業向小城鎮集中佈局,改變當前分佈過於分散的局面,發揮集群效應和外部經濟效應。
  重點推進小城鎮建設。當前,我國農村大量的剩餘勞動力還不太適宜向大城市轉移,可以先推進農業人口的城鎮化,之後再由城鎮發展到城市。目前,應積極制定與小城鎮建設相關的發展規劃,加強和完善小城鎮中的通信網絡設施、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同時,不斷加快戶籍制度等阻礙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因素的改革。此外,還應大力扶持城鎮中小企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特別是重點扶持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發展,在解決城鎮居民就業的同時,也可以吸納更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來小城鎮就業。
  第四,加快推進農村信息化,打造工農互惠的公共信息平臺。重點加強與農業相關的經濟技術信息網絡的建設,積極推進支農惠農的全國乃至全球的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為廣大農民、鄉鎮企業以及其他各類工業企業獲取生產、銷售、管理、技術等各種相關信息,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的信息化水平,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從而提高農民收入,實現工農一體化互惠發展。
  第五,重點籌辦各類聯誼和共建活動,密切工農關係。各類工業企業要以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為主題,積極幫助農村地區發展經濟,解決部分從農業中轉移出來的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千方百計地幫助農民增加收入。各類工業企業在處理與農村的關係時,要及時總結有關經驗和教訓,認真規劃未來,應積極努力探索工農的互惠互利發展途徑,在新的歷史時期建設具有時代特點的工農聯盟,為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構建新型工農關係做出應有貢獻。□
  張厚明,就職於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智庫工業經濟研究所,主要從事工業經濟、產業規劃、產業政策和國際經濟方向研究。
(原標題:構建新型工農關係的機遇與挑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z49mzxez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